在9月14日“全球化新市場專題論壇七:全球汽車產業、政策動向與市場開拓”中,中汽研汽車檢測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業務管理部國際業務室主任趙情發布《全球典型國家汽車準入技術壁壘分析》智庫報告。

中汽研汽車檢測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業務管理部國際業務室主任 趙情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專家,今天也很榮幸能夠分享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協助中國企業出海在技術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首先剛才幾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從智能網聯、數據安全、維度分析和分享目前中國汽車企業在出海尤其在技術壁壘方面現實遇到的痛點,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作為一家第三方汽車檢測機構,多年來一直在積極支撐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
各位專家分享過程中或多或少提到目前中國汽車出海的形勢,從2025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1-7月份中國汽車累計出口達到400多萬輛,相較于去年的數據是進一步增長的態勢。同時我們也在和相關各個機構進行未來汽車市場的趨勢分析,從2024年全球汽車新車銷量在5487萬輛的體量到2030年有望全球銷量突破到6000萬輛,這也說明放眼全球來看,未來全球汽車市場有一定增量,中國的汽車出海也還有一定機遇。
面臨機遇的同時,中國汽車出海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隨著全球貿易主義的抬頭包括關稅和增關稅的貿易壁壘的明顯增加,汽車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分為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應對相應技術壁壘時體系認證的多維復雜性。剛才李總談到原先大家開展相應的汽車市場準入的法規中只需要應對單一的測試,完成測試由認證機構發布認證報告和證書就可以作為單項準入門檻進入到那個市場。但現在隨著包括新能源新的技術趨勢,也可以看到單一的實驗已經不能夠滿足準入要求,需要提供一些復雜體系的認證才能夠滿足相關市場的需求。比如R155、R156需要不僅是測試要求,可能需要從體系搭建到整體認證才能夠完成。包括近期剛剛實施的R171-DCAS法規,不同國家和不同認證機構可能對于這樣的法規要求方案都是不同的,這對于主機廠也是巨大的挑戰。
二是從技術壁壘方面也面臨從汽車產品到全產業鏈的挑戰。剛才劉總從電池角度的專項報告可以對這個點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未來汽車企業在電池滿足合規要求不單單針對電池這個產品,不單單只是滿足R1版的法規認證,涉及到從全產業鏈的合規考驗。
三是最大變化在于壁壘形勢從傳統的技術壁壘面臨新興壁壘,比如道德壁壘、綠色壁壘,不僅在汽車行業的技術要求,可能需要汽車行業對于相關的臨近產業有全面了解才能滿足全面的準入市場要求。
從區域來看我們把技術壁壘做了簡單分析,可以看到從全球來看不同區域對于技術壁壘的要求或者挑戰也不盡相同。例如歐洲區域也是在全球領域對合規和技術壁壘要求最高的區域,多層法規的嵌套對于汽車準入來說是非常嚴格的要求。另外在中東區域由于當地環境的不同,對于極端氣候的適配包括認證多層的嵌套也有著比較高的挑戰。例如汽車需要中東出口,涉及到新能源汽車不同動力的條件,我們完成準入的過程中可能一個實驗需要邀請GSO海關官員、SASO沙特官員,包括阿聯酋的官員同時來到中國對于一個實驗進行目擊,對于中國汽車企業也是需要高度協調和技術難點。第三比如針對東南亞區域在區域標準方面有一定割裂,技術方面也有一些超綱。另外歐亞經濟聯盟也是今年中國企業產業非常關注的一個區域,包括俄羅斯突發的新政策對于中國汽車企業在俄羅斯的銷量都有大幅影響。在美國基于聯邦發育和州法律有雙重的合規要求,不僅僅針對數據安全,還有排放有著雙重要求,對于汽車企業突破美國相應的技術壁壘都是巨大挑戰。在巴西也是今年很多汽車企業突破拉丁美洲市場重點關注的國家,巴西本地排放的強制要求、認證流程碎片化的現狀對于企業進入巴西市場也是很大的挑戰。
如果要應對技術壁壘,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合規和法規解讀和理解應對方面。在法規解讀方面,通過我們給企業大量的服務經驗可以看到主要面臨著以下四個痛點問題:
一是陳部長提到現在很多企業同時要去上百個國家銷售,過程中面臨第一個問題是多國法律差異的問題。一款車型如果想打造一個全球車型如何能夠滿足多個國家的要求,尤其是在多個國家的法規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我們的車型在開發過程中都是按照各國標準進行開發。
二是技術準入解讀偏差。很多汽車企業還沒有參與到各個國家的標準制定過程中,對于標準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樣的會有差異。
三是合規政策方面。有一個經典的例子是2024年可能之前很多企業通過公告報告證書可以按照烏茲別克斯坦的要求進入到相關市場,但是去年由于烏茲別克斯坦相關政策突發要求導致必須得通過ECE的證書才能夠進入烏茲別克,對于相關汽車企業由于這個政策的突發變化進入市場的時間也有一定延誤和影響。
四是很多汽車企業在發展長期主義過程中非常關注合規渠道或者合規監管途徑和政策。現在很多企業都把歐洲作為打造全球汽車品牌非常關注的重點區域,基于歐洲這樣的區域對于數據合規、碳排放等如何滿足要求?第一步是需要建立相關合規渠道,我們能否和相關主管機構建立相應渠道正確理解他對合規的要求,能從全生命周期滿足在歐洲等相關區域長期運營,這也是我們在突破技術壁壘方面面臨的核心挑戰。
針對于我們突破技術壁壘方面的研究和思索,以及我們中心多年來服務多家企業出海的經驗,今天很榮幸能在這個會場上發布《全球典型國家汽車準入技術壁壘分析》報告。我相信很多專家已經有打印成冊的文件,這里不過多針對文件內容進行贅述。簡單匯報目前我們在開展全球典型國家汽車準入技術壁壘分析的研究成果。
這個報告主要基于歐盟、北美、南美、中東和歐亞經濟聯盟主要的出口區域展開的典型分析,主要涵蓋的技術領域包括智能駕駛、碰撞安全、網絡和信息安全、節能環保等關鍵領域。在不同技術領域,我們主要圍繞著近幾年剛剛實施的法規以及未來幾年即將實施的法規,通過中國標準和當地標準的法規比對以及法規難點分析,以及開展相應測試發現企業在測試中的難點問題,基于我們的測試經驗提出相應測試應對建議,我們也希望通過整體報告后續為大家再突破相應的技術壁壘提供相應技術輸入和技術準入指導方向。
技術壁壘第一可能是對于當地法規有著精準的技術輸入,但如何去進行技術壁壘的突破和破局?我們基于天津檢驗中心的服務能力為汽車企業提供了整體破局方案。可以看到針對不同的典型區域和國家,我們希望能夠給汽車行業提供不僅僅是在技術方面,包括在當地的適應性開發、精準的輔導分析以及基于各國要求的典型國家的準入檢測、認證、合規監管自查的全棧式矩陣式的服務。
具體來看,可以基于出海車型研發階段,基于不同國家開展相應國家的法規解讀和比對,能針對我們的車型開展相應適應性建議,同時在車型研發階段基于我們在海外的屬地化布局,例如我們的歐洲公司、日本代表處以及全球適應性開發團隊,能夠為汽車行業提供當地的適應性開發建議,基于目前正式測試過程中出現的實驗失敗的原因提供精準分析。比如近幾個月很多車企都在中國開展相應的中東測試,但中東測試的特點和過去幾年已經不太一樣了,這幾個月在國內開展的中東測試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各種各樣問題,導致企業需要通過三次或者四次實驗才能完成中東相關的準入要求。最近我們一直和中東相關主管機構和認證機構溝通,梳理分析目前中國汽車企業走向中東過程中具體出現哪些問題,包括中東對于中國汽車企業的具體技術期待和訴求,我們希望通過梳理這些技術壁壘的分析報告能給企業提供相應精準開發和輔導。
另外在檢測認證階段,我們目前也具備了相應全球主要出口區域的檢測和認證能力,能幫助企業在國內完成包括在歐盟、日本、巴西、東南亞、澳大利亞等相關區域的出口認證測試。
在合規階段,我們目前拿到像巴西、日本相關COP資質,企業能在國內通過合規監管自查避免進入市場被合規監管相關渠道發現更多問題。另外我們也基于屬地化機構包括標準院的一些資源打造了動態合規監管渠道和動態的監管,能夠確保相應的主要區域國家如果有監管要求能夠及時應對。
另外突破技術壁壘很重要的板塊還有關于合規效率的問題。現在很多企業都希望能進一步縮短周期,盡快進入汽車主要市場和國家,贏得國家消費者認可。我們也進一步優化目前服務流程,打造了突破技術壁壘的一站式服務方案,希望能幫助汽車企業在未來突破技術壁壘過程中能在產品合規方面先行一步。首先基于我們提到的在技術壁壘的分析以及海量數據的精準的研發輔導,會專門匹配項目經理進行車型多國的法規清單比對,我們也在分析基于一款車型要出口多個國家的需求開展一次試驗多國報告的可行性分析,最后我們也可以通過檢測+認證+合規的一站式服務能幫助汽車企業更早、更精準、更高效滿足全球市場要求。
最后我們希望進一步在未來深化技術壁壘的研究分析,通過專業的服務方案幫助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用全球的視野解碼技術壁壘,用深刻洞察助力中國汽車行業高質量出海。
以上就是我們報告發布,也希望中國汽車行業專家能為我們提供更多寶貴建議。